密码学院中文 密码学院中文

8月22日,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2025年28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项目立项的通知》,公布了新一年度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制定计划。在本次公布的28个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成功入选2项。

 

国科大牵头承担的两项标准修订项目分别为:

  • 《网络安全技术 密码模块安全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商用密码检测认证中心(商用密码标准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修订。标准内容涵盖用于保护计算机和电信系统中敏感信息的密码模块,旨在为其设计、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并为安全检测与评估提供规范依据。

 

  • 《网络安全技术 基于多信道的证书申请和应用协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信安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推进。标准规定了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证书申请与应用协议流程,适用于多信道环境下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与测试。

8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5年第19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网络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GB/T 19771-2025)正式获批,并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

该项国家标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密码学院冯登国院士牵头,联合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近30位专家共同编制完成,是我国在公钥基础设施(PKI)领域的重要技术规范。

PKI作为支撑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能为网络参与者提供身份识别与验证。该标准聚焦PKI组件的最小互操作规范,涵盖功能要求、数据格式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将广泛适用于电子签名、电子签章、身份管理等场景的PKI系统设计、开发、测试与应用,为我国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6月9日,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网站正式发布了《2025年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密码科学与技术》。

专业概况

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院校共22所,其中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排名结果

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B类及以上高校共11所。2025年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前列的院校分别为:山东大学(A+,前二)、北京理工大学(A+,前二)、华中科技大学(B+,前25%)、东南大学(B+,前2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B+,前25%)、南开大学(B+,前25%)、武汉大学(B,前50%)、北京邮电大学(B,前50%)、暨南大学(B,前50%)、郑州大学(B,前50%)以及海南大学(B,前50%)。

密码技术与核技术、航天技术并称为国家安全三大支撑技术,是解决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的核心技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密码技术在保障数字经济发展安全,保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密码人才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密码相关工作岗位需求缺口在20万人左右,密码专业基础人才缺口巨大。

 

开设背景

随着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障人民网络空间利益、维护国家网络主权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密码作为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相关人才的培养尤为迫切。

密码管理部门和商用密码企业对密码从业人员状况的调研结果表明:在未来3-5年内商用密码人才需求平均增长率为30%-60%;在未来5-10年内商用密码人才需求平均增长率为60%-90%。我国亟需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高端密码专业人才,满足政府、医疗、交通、金融等商用领域对密码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

密码科学与技术属于计算机类,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融合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本专业致力于研究密码算法设计、密码算法分析、密码工程、密码应用、密码管理与安全防护等方向。本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密码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的人才。

核心课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数字逻辑、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密码学导论、信息论与编码、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密码学法律与标准等。

提醒大家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交叉学科,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有涉及,填报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能力。

 

就业方向

当前密码学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毕业生的就职领域包括:

1、国家重点和要害部门及行业;

2、高校科研院所;

3、以密码技术为主的信息安全相关应用领域;

4、对安全有较高要求的新兴IT行业相关衍生领域。

典型就业岗位:行政管理机构岗位: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国家安全机构、公安部门、国家暨省市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的密码应用与管理岗位;

高校科研院所岗位:主要从事密码教学与培训、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工作;商用密码企业岗位,从事密码产品开发,密码测评,提供包括密码咨询、部署、运维、管理在内的各类密码服务。

 

开设院校

“密码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918TK)。截至2025年4月,我国开设“密码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增至22所,分别为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海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暨南大学、湖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河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甘肃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X1TxsM46E4lzFlZfOYo2Q

由冯登国院士主编的“密码理论与技术丛书”再添新著。近期,由孙思维教授所著的《基于杂凑函数的抗量子计算攻击数字签名》正式出版。基于杂凑函数的数字签名常适合在软件、固件安全更新与分发,操作系统安全启动等场景中进行应用。早在2013年, IETF就开始了对基于杂凑函数的带状态数字签名的标准化工作。2024年,NIST正式发布了基于杂凑函数的无状态数字签名标准。我国密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积极推动基于我国商用密码标准杂凑函数SM3的数字签名的标准化工作。

可以预见,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工程应用方面,基于杂凑函数的数字签名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当前还缺少专门的书籍系统地介绍这一领域。本书是以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的前沿讲座课“基于杂凑函数的抗量子攻击数字签名”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写作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空白。


作者简介:

孙思维,中国科学院大学密码学院教授,担任中国密码学会理事,国际密码学会快速软件加密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兴趣为对称密码的设计与分析。在Journal of Cryptology,CRYPTO,EUROCRYPT,EUROCRYPT,USENIX Security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密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6项,设计并开发了我国首套基于MILP的对称密码自动化分析平台,在有关部门得到了重要应用。曾承担中国科学院大学《密码分析学》、《现代密码分析》、《量子计算与密码》、《对称密码的自动化分析》、《密码学原理与应用》、《密码学数学基础》、《RFID安全算法与协议》、《量子计算与对称密码分析》、《密码学:从艺术到科学》等课程的授课任务。指导的学生入选中国密码学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并获全国密码技术竞赛特等奖等奖励。

致谢:

本书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面向区块链应用的杂凑函数设计”(编号:2022YFB2701900),国家密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称密码自动化分析理论、方法与前端工具链”(编号:2025NCSF0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网络环境下对称密码算法的自动化分析与设计技术研究”(编号:62032014), 华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特此感谢!

目录:



密码理论与技术丛书由密码科学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和资助,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并且丛书的第一辑(7册)和第二辑(8册)分别获得了2023年和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丛书主编:

冯登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密码科学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在 Theor. Comput. Sci.、J. Cryptology、CCS 等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持研制国际和国家标准20多项,出版有《网络空间安全概论》、《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可信计算理论与实践》等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担任过国家863计划信息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图书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016482342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