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学院中文 密码学院中文

【会议通知】第十八届中国信息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

  • 文/软件智能安全
  • 日期:2021-11-24
  • 2859

 

由冯登国等专家于1999年发起的中国信息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已经历了二十二个年头,由于受疫情影响,第十八届中国信息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CCICS 2021)将于11月28日线上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第十八届中国信息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

The 18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curity

时间:2021年11月28日

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密码学院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协办:InforSec网安国际论坛

直播地址:www.inforsec.org/live

 

会议议程

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体系--理解与思考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安全的高对抗性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快速发展变化。本报告将对网络空间安全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诠释,结合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发展历史,回顾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探讨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体系梳理与构建,思考网络空间安全未来发展方向。

冯登国,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工作,在THEOR COMPUT SCI,J CRYPTOL,IEEE I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逾200篇,主持研制国际和国家标准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曾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数据安全保护问题思考与探索

在国家数字化战略大背景下,分析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发展新形势,给出以数据流程为核心的安全保护实践,探索了新形式、新应用下的数据安全发展创新模式。

王建华,研究员,长期从事密码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系统等多项信息安全重点项目研发与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出版《密文策略属性加密技术》专著一本。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端到端物理安全的移动保密通信技术 

报告从移动保密通信的安全需求出发,介绍了课题组在无线物理层安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射频指纹技术、无线密钥技术、类语音调制技术、加密传输技术等,介绍基于上述技术所研制的端到端物理安全的移动保密通信系统,包括量子密钥的接口、无线密钥分发子系统等等。该系统采用无线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将量子密钥由固定节点分发到移动终端,采用不断更新的量子密钥加密类语音信号,实现端到端的语音保密通信。

胡爱群,男,1964年生,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密钥安全方向负责人,主要从事通信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国家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密码学报》、《信息安全学报》、《Security and Safety 》编委等职。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密码学会安全协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IEEE senior Member;获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优秀教师荣誉。在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9多项(PCT 3项)。

 

软件漏洞自动利用研究进展与挑战

软件漏洞自动利用是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有十余年的研究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在经典漏洞的全自动利用、漏洞利用内存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国内相关的赛事也受到广泛关注。但在现实环境下,二进制软件中的漏洞自动利用仍有诸多挑战有待突破,报告将在分析当前进展的基础上,探索未来软件自动利用研究热点。

苏璞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可信计算与信息保障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第22届网络攻防国际学术会议(RAID 2019)大会主席。长期从事软件漏洞、网络攻防对抗等研究工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负责人,曾在USENIX Security、ACM CCS、NDSS等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研制的金刚系统等成果,曾获中国通信学会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6G网络安全与关键技术

介绍目前6G网络安全研究进展整体情况,围绕6G网络中通信感知一体化、空天地海一体化等典型场景,以及区块链/AI技术在6G中的应用,分别详细介绍新场景和新技术赋能6G安全的标准进展、面临的安全需求、安全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

李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翼网信安全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陕西省商用密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信部商用密码应用推进专家委员会委员,《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副主编等;获2017年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201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长期从事密码学、隐私计算、数据安全、信息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种采用密码令牌的可信通信方案 

面对电话诈骗和骚扰,介绍一种基于密码令牌的可信通信方案。该方案基于美国shaken方案,利用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完成可信身份的鉴别并展示,确保主叫的可信。

荆继武,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密码学院院长,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信息安全主题专家组召集人,国家十三五网络空间安全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及指南编写专家组组长,国家重大专项电子与信息板块监督评估组专家,国家信安标委鉴别与授权工作组组长,密码学会电子认证专业委员会主任;亚洲PKI联盟秘书长(2007-2010),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科技部指导下,主持编制了十三五网络空间安全科技规划、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规划。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密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重要科技奖项十余项。

 

面向车联网 V2X 的 PKI 体系

针对车联网V2X(Vehicle to Everything) 的关键网络安全问题,分析支撑车联网V2X的 PKI系统架构、信任模型、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问题,提出V2X PKI体系的发展建议。

詹榜华博士,北京数字认证股份公司董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密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商用密码技术总体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商用密码行业协会会长。长期从事密码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区块链跨链协议研究进展与展望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正成为区块链应用的本质需求,如何实现各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以实现价值转移和数据通信正面临着挑战。跨链协议用于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通信,是区块链实现互操作性的关键。报告将介绍区块链跨链协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享团队在侧链协议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并探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徐静,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学会安全协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四五“区块链”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安全协议与区块链密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S&P、ACM CCS、EURO S&P、ESORICS、IEEE T DEPEND SECURE、IEEE T INF FOREN SEC等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